“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
主旨演讲
-
深入扎根变革的时代,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推动“三大体系”建设,为新时代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这是大变局时代人文学术的宗旨和使命。[详情]
-
为进一步释放中国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潜力,中国仍需继续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逐步学习和适应作为经济全球化引领者的角色。[详情]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对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世界各国的学者们聚焦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探讨相互交流与学习的重要性,具有特别的意义。[详情]
-
作为全球经济大国,中国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令人惊叹。在金砖国家中,唯有中国一次又一次超出预期。因此在未来20年乃至更长时段,中国与其他地区的融合将给全球带来重大影响。[详情]
-
从历史背景来看,中国从未主宰过世界,但中国文化却在所在的地区一度成为主流。虽然美国拥有技术方面的优势,也是全球技术的领导者,但其技术优势正逐渐被中国超越,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形势。[详情]
-
两天来,百余位中外著名学者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大变局中的文明:中国与世界”,从多学科、多维度、多层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让我们充分领略了思想创造之美、文明互鉴之美、学术交流之美。[详情]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文明强国体现为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因为西方现代化的重要特点就是物质主义膨胀。[详情]
-
对于当今中国的学术界而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乃是一项时代托付的重大任务。这项任务之所以重大,是因为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极其深刻的改变,以至于只有当这样的改变能够在学术理论上被课题化并得到积极的探索时,我们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个时代。[详情]
-
历史观是关于历史本质和发展动力的根本性原理和学说。有关社会主义的本质、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从根本上说,都源于唯物史观。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唯物史观的日常生活转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详情]
哲学
历史学
-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见证,中国在国家关系上是“有容乃大”心态,中华文化的“丝绸之路”见证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之路、合作之路,而不是“大航海时代”给世界历史带来的“殖民时代”。[详情]
文学
经济学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可以缩短前进目标的时间,还可以避免西方现代化发展的陷阱。[详情]
-
城市聚集效应通常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以及更高的规模收益。针对要素集聚的研究,可以从包含密度、频度、浓度的“三度”框架展开。其中,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数量,有助于对我国城市人口集聚水平进行探讨。[详情]
-
“中国式大推动”是在长期减贫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全球减贫经验,结合中国复杂多样的贫困实际进行的一次科学有效的反贫困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百年探索的宝贵结晶,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方案。[详情]
-
气候智能型发展有助于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提供包容性转型机会,全球价值链则可以成为实现零碳转型的重要手段和补充选项,并最终对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和平共处和共同繁荣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在这方面,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成为各国及各行业中的重要参与者,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各国和各行各业制定有利政策...[详情]
-
世界主要大国围绕数字技术制高点、数字产业领导力与数字规则主导权的博弈不断深化,成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驱动因素,并加快推动世界进入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数字文明。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适逢世界进入数字化时代,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提升发展质量的战略...[详情]
-
对土地典当和典质收益契约进行比较,有助于捕捉东西方由各自的制度安排、法律框架和经济思想传统带来不同理性形式的演变。换言之,这种差异体现了东西方在经济问题上的不同自我表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于我们是否完全理性,或者社会学因素是否会影响契约安排结果的争论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详情]
公共管理
社会学
社会学
新闻与传播学
-
全球治理格局正在发生迅速变化,世界也正在从单极走向多极,并进一步走向多个板块,与此相随的全球传播生态也在加速变革,这对正在积极开展国际传播的中国而言,既是重大挑战,更是重要机遇。
-
技术媒介与人之主体的互构,深深地潜藏于历史,并越来越显著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当今数字技术迸发的动能,更使其成为当今人文社科领域最具前沿性的重大命题。
-
借助话语网络这一视野和方法,对于中国知识历史的实证考察,可以揭示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条件和限制,有关中国现代性生成的复杂、动态、冲突、矛盾之真相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其中孕育的多种可能性有待进一步开掘。
-
媒介是一种物,这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但这种观念在10年前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媒介又是一种特殊的物,它可以通达人的精神世界和观念世界。
-
立足于本土实践经验与学术传统,与全球学界展开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对话,将使中国的新闻学研究更好地参与、介入甚至引领全球主流新闻学学术和话语体系的发展,从独特性中凝练出普遍意义。
-
文明的交流互鉴离不开媒介,媒介与文明之间是一种历史性的关系。历史上人类发明的诸多媒介技术、媒介符号和媒介系统,既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介质(中介力量),也是文明的构成性元素,媒介本身也是文化技艺。
国际关系
-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人类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和把握。文明既是推动大变局深刻演变的重要动力因素,其自身发展也受到大变局的变化方向与结构特点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不同国家在大变局中的地位变迁。如何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看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如何在变局中探索世界与中国未来的走向,是当今时代的重要命题。[详情]
-
今天的世界,各国之间利益、权利、责任高度关联,发展与安全不可分割,各国命运与共、互为安全和发展的条件。二元对抗的政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文明尽管拥有一定的市场,但是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培育国家之间共生的机制和文化对于国际关系摆脱传统对抗式政治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各国共同克服国内对抗式制度和国际对抗式阵营政治的弱点,寻求好的政治协商机制,推进国际政治的进步转化,从而过渡到更高的政治形态。[详情]
-
当我们认真思索一项政策的真正意义,即将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视为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者将其视为最大的变局、必须解决的问题时,作为拥有共同命运的人类,对此我们应该增强认同。尤其是对子孙后代,要怀有更加强烈的责任感,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导致文明和文化分裂的意识形态问题。此外,我们也要继续积极推动环境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政策,这些应该成为人类更重要的优先事项。[详情]
-
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已经进入世界国际关系学术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其中“中华性”(Chineseness)问题成为焦点。事实上,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是一个知识涵化的过程,而知识交互涵化是通向人类共同知识的重要路径。[详情]
-
本质主义的思想即西方思想,这种对思想本质的规定来自西方思想传统在其开端处对物的定义的追求。物的定义必须揭示其根本属性,而后者又被视为物的共性,即普遍性与不变性。一物之中的普遍者和不变者即物之“所是”、物的本质。到近代,特别是笛卡尔之后,人们又在普遍性和不变性之外,把确定性也视为物之本质的一种体现。[详情]